飛天提示您:看後求收藏(貓撲小說www.mpzw.tw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當我看到反彈琵琶圖時,頓時暗暗地喫了一驚。
我可以負責任地說,從前的反彈琵琶圖跟今日我描摹的完全不同。
液晶屏上那幅圖畫具有極強的立體感,做出反彈琵琶的舞伎看起來上半身已經凸出於畫面之外,而背景中另外的樂師也神態各異,與之呼應,而非死板板地只顧各司其職。
這樣的壁畫纔是高明之作,因爲畫師非常得體地將畫面中出現的所有人物進行了協調呼應,使得整幅畫的風格十分靈動。
古畫中有“吳帶當風”的說法,用來讚美大畫師吳道子畫的人物之靈動,而液晶屏上出現的壁畫,已經具備了“吳帶當風”的靈氣,讓人看了立刻產生“心嚮往之”的想法。
“以那種舞姿、那種技法彈奏出的琵琶曲,一定別有韻味,令人深深陶醉……”我的思想禁不住恍惚了一下,爲草薙菅記憶中的壁畫而感到驚豔。
我之前提及很多次,莫高窟壁畫始終存在一個開鑿、繪製、彌補、修復的過程,即使在同一年代,這種過程也在不斷循環。
後代工匠在彌補殘破壁畫的過程中,添加了太多自身的主觀色彩,難免產生狗尾續貂的劣作,使得莫高窟壁畫的藝術價值大打折扣。
這一論點,已經被美術家、佛學家們屢屢證實。